产品中心

产品中心

官方确认已被抓!

发布时间:2024-02-10 11:42:30 作者: 乐鱼平台登录

  最近,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登上热搜。据公安部官方微信公号消息,1月30日晚,随着一架中国民航包机降落在云南昆明长水机场,缅方警方移交的10名重大嫌疑犯被我公安机关成功押解回国。

  此次被押解回国的白所成、白应苍、魏怀仁、刘正祥、刘正茂分属所谓缅北电诈“四大家族”中的白家、魏家和刘家三家,加之此前已覆灭的明家,缅北多个电诈犯罪集团的重要头目大都落网。

  在此之前,有网友和一些反诈人士发出了大量的缅甸北部诈骗园区的视频,“噶腰子”“人口贩卖”“毒品”“卖淫”“非法拘禁”“虐待”等事件赤裸裸地展现在世人面前。

  视频里的暴徒恶毒残忍,毫无人性。罪恶的根脉就在那片土地上野蛮生长,甚至让缅北成了“地狱”的代名词。

  有民警在接受各个媒体采访的时候分析过原因,“80后”“90后”群体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接触互联网时间较早,信息获取渠道丰富,对电信诈骗手法有一定了解。但在面对精心设计、不断迭代升级的网络骗局时,仍缺乏足够的警惕和辨识能力。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上当?那些诈骗的套路到底能有多野?这些骗术追根溯源,都能找到它们原始的存在状态。

  这句话常用于早年间曲艺行当或者说民间艺人行当中相互问候、相互关照的一句暗语。

  在19世纪30年代,评书大家连阔如先生以“云游客”为笔名,在当时的《时言报》上发表了长篇连载文章《江湖丛谈》,细致入微地揭露了当时江湖各行当的黑幕和常用的伎俩首手段,提醒人们不要上当受骗。

  什么是“江湖”呢?这个词本意是指广阔的江河、湖泊,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庄子》中的那个典故——“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后来我们常提到的“江湖”更多是出现在武侠小说中,那些有武功的人以及与他们相关的人所组成的关系网,一个小型的社会。

  而这里提到的“江湖”,能够理解为掌握了一种技能或者骗术,在很多地方都可以用它来获取经济利益的一种社会生存形态。

  《江湖丛谈》一经发表就引起轰动,导致很多跑江湖的人士饭碗被砸,到处找这个“云游客”来兴师问罪。

  但无奈这位“云游客”始终神龙见首不见尾,犹抱琵琶半遮面,搞得这些江湖人士十分恼火,只能互相猜忌,没有一点办法,这也成为当时的一段趣事。

  如今看来,《江湖丛谈》虽然离我们年代较远,但里面的内容认真读来,发现跟如今的很多诈骗套路都是“一脉相承”。

  书中提到的骗术门类有很多,我们今天就来重点说说最著名的骗术“四大门”——蜂、麻、燕、雀。

  什么是“蜂”呢?意思就是说,骗子们作案像蜜蜂一样群体行动,分工协作,是一种组团行骗的方式。

  在这种骗局中,每个骗子都有自己负责的角色,大家各自按分工行事,打起配合来就让人防不胜防。

  最常见的形式就是冒充“公检法”系统的诈骗,不知道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突然接到一个电话或者手机信息,说你有一张法院的传票,要你按照他的方式做才能免受处理,然后一步步把你的钱给骗走。

  具体举个例子,有一伙骗子前期凑了一笔钱,租了诈骗场地、购买语音网关、电话机等设备,又在境外架设网线,租用系统商的群发语音服务系统 、拨打电话显号系统,都准备齐全了就开始作案。

  话题的切入点通常是以被害人涉及洗钱等罪名,受害者往往因害怕被处理,有一些心理上的担忧而让骗子有了可乘之机。

  整个行骗过程下来也是一套严密的流水线作业,作案团伙的骗子分别冒充“公安局”、“检察院”“和法院”。

  先有一个骗子来发号,是通过群发语音系统批量对某一地区座机发送语音诈骗信息。

  被诈骗的对象如果上钩了,就会把电话转到冒充某个地区人民法院的一线处,有专门的骗子团伙成员接听,接听时会跟被害人说,查询传票需要姓名、身份证之类的个人隐私信息。

  掌握了个人信息后,就会“帮”被害人转接到冒充“公安局”的二线处,又有另一波骗子团伙成员负责接听,在一线留存的被害人身份信息也会给到二线,这时候接听电话人的座机会显示出某个地区公安局的手机号,在这个环节套出被诈骗人的银行卡信息。

  如果被诈骗人希望配合“公安机关”调查,二线骗子团伙就会将获取的被害人信息和电话转到三线,三线冒充“检察院”,负责给被害人提供打款用的账户。

  三线团伙就会提出审查资金的要求,让被害人把钱转到他们提供的卡号上,整个诈骗流程就完成了。

  最后由别的专人负责提钱,然后提钱的人、一线、二线、三线按照比例提成分赃。

  这种骗术就应了那句话“骗子渴望得到权力,掌握你和你未来行为的权力。因为这种权力,能够让圈套发挥更好的说服性魔力”。

  美国作家玛丽亚·康尼科娃的《我们为何会受骗》一书中就提到了一项研究之后发现,在得到上级的授意后,员工就会参与腐败行为,比如盗窃或私改售价。当掌权者让下面的人去做某事时,他们会倾向于服从。当猎物相信骗子的权力时,圈套就会发挥最大的效力。

  所以,当骗子团伙“蜂”拥而上的围攻猎物的时候,会无所不用其极。正如一名骗子所说:“我的诀窍就是把受害者带入一片迷雾……我要在这片迷雾散尽之前尽量快速多次地让他们上当。”

  “麻”的谐音是“马”,既有麻雀出击、小巧迅速的含意,又有单枪匹马的意思。

  这类骗子作案的方式很常见的是先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你的通讯录或者其他社交账号信息,比如微信、qq等等,然后再冒充你的上司,主动加你好友,毋庸置疑,的确胆量不小。

  既然是以你的上司身份出现,主动加你好友之后用关心下属员工的方式跟你聊天,博取你的信任,让你降低防备。

  在聊天的过程中还会问你有什么工作生活上的困难,要帮你解决,让你对未来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憧憬。

  当你觉得好像领导很关心自己,对自己有偏爱时,趁着这个“热乎劲儿”,这位上司就会马上找出很多理由让你给他转账。当然,形式不单单是问你借钱,可能还有送礼物或者其他方式。

  有这样一个被骗的案例,有位赵先生接到一条微信好友验证,备注写的公司经理,加了好友之后,这位“李经理”就说这是他的私人微信,以后能多联系。

  聊了一小时后,“李经理”就跟赵先生说有位领导要管他借10万元钱,但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麻烦”,需要先把10 万元转给赵先生,再由赵先生帮忙转给领导。

  前期的沟通中,赵先生已经对“李经理”的身份没有怀疑,所以就在“李经理”的催促下,在还没收到“李经理”转账的情况下就先往他提供的账号上为“领导”转了10 万元。

  等已经到了那天很晚的时候,赵先生也没有收到“李经理”说要转给他的10 万元,于是就电话联系了真正的李经理,但李经理告诉他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赵先生这才意识到被骗了。

  在这种骗术中,骗子充分运用了人们喜欢希望的心理,也就是说人们都希望在信任某个人,为某个人提供了帮助之后,会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价值和改善的可能性。

  在这个过程中,骗子会充分运用话术来给予受害者更多的未来意义。人们都希望那个获得未来意义的自己会比现在的自己生活过的更好,职业发展更顺利,所以受害者就很难冷静思考,充分的发挥自己的判断力。

  “燕”的谐音是“颜”,就是一般所说的美人计,这种骗术主要是针对的群体是男性,一些貌美女性会利用自己漂亮外表,加上擅长狐媚的优势,诱惑男人上钩,今天社会大家常说的“仙人跳”,在早年间就是这种骗术。

  但随着社会的变化,这种骗术也有了新的变种,现在会披上网络情感交友的外衣实施诈骗,也就是我们习惯称之的“杀猪盘”。

  在“杀猪盘”里,受害者就被叫做“猪”,网恋的过程就叫“养猪”,最后实施诈骗就叫“杀猪”,中间还有一些其他的专有名词,比如聊天的工具叫“猪槽”,聊天采用的话术材料被叫做“猪饲料”。

  只是在当今社会,受害者更多是女性,反倒是男性骗子更多扮演了“燕”的角色。

  “杀猪盘”诈骗也是一套流水线作业。先是通过广泛的所搜微信好友、qq好友,游戏好友或者在某些社交平台上加上你。

  成为好友后先用“猪饲料”中的撩妹话术让你产生好感,然后让你走进他精心设计的朋友圈。

  在朋友圈里,全部都是个人健身的靓照、参加高端聚会的照片和视频、去高端餐厅、挑选豪车名表等等的奢华场景,为的就是打造一个虚假的高端精英人设,让你对这样的物质生活也充满期待。

  下一步就是要通过为你提供稳定的情绪价值来设下圈套。在骗子一波波巧舌如簧,甜妹妹蜜姐姐的攻势下,让你产生一种日常沉浸在热恋的错觉。

  一段时间的熟悉之后,骗子就会开启长线模式,通过日常聊天窥探你的隐私,了解你的财产收入情况,找个合适的时机慢慢把你引入投资的路上。

  因为博取了信任,又有光纤亮丽的身份加持,在你对投资只是抱着尝试态度的阶段让你小赚几笔,尝到甜头后再跟你说,只要跟着他做就能赚的更大。

  到了此阶段,受害者往往坚信不疑了,就会投入大量资金到骗子的平台上,直到赔光或没办法提现,骗子得逞后,马上删掉好友,从此消失。

  这种骗局就让人陷入了“完美故事”的陷阱。在真实的生活中,这些被骗的大多数女性,都是生活与工作不那么顺心如意,屡屡受挫。

  在心灵饱受摧残的时候对于完美的故事有一种急切的渴望。但越是急迫就越容易犯错。而骗子就在等待这一时刻的到来。

  人类最基本的需求之一就是自我肯定:我们应该感到有价值,感到被需要,感到自己有意义。

  所以人们在感知真实的生活的时候很容易产生偏差,就是坚信自己是最特别的那个,这种偏见被称为“优越性偏见”,或者叫“乌比冈湖效应”。

  骗子会用尽很多方法让受害者产生优越感和特别感的错觉,坚信被包装好的骗局应该是自己的命中注定。

  即便是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受害者产生了疑虑,由于自我认知的偏见,骗子也会把事情进行合理化的解读,让受害者把注意力集中到能够证明他们的选择正确的理由上,而淡化错误的选择。

  也就是说,哪怕产生了怀疑,骗子也会让你觉得只是运气不好,下次在遇到同样的陷阱,你依然会认为是个好机会。

  再来说说最后一个“雀”,它的谐音是“缺”,意思是找人顶包,这类骗子属于胆大心细的一类。

  在古代社会,这种骗术多用于买官补缺,在市场经济快速地发展的今天,有些人因为缺钱而去贷款,这种骗术就演变为在你需要的时候而实施诈骗。

  缺钱的人由于对用钱的急迫性,会着重关注那些带有“无抵押”“无担保”“秒到账”“不查征信”等字样的贷款,因为正满足他们的实际需求。

  骗子就利用这些需求让你下载虚假贷款APP 或登录虚假贷款网站,逐步在每一个操作的环节让你交各种“手续费”“保证金”“解冻费”等等。

  举一个例子,有一位马先生接到一个冒充贷款平台的客服电话,说他们无需征信、无需抵押还能快速放款,骗马先生加了客服qq,也下载了诈骗APP,马先生很快就在平台上申请了5万元的贷款,但无法提现。

  客服说因为马先生填错了银行卡号信息,账号被冻结了,需要交解冻费才能提现,还承诺解冻费会在解冻提现完成后也推给马先生。

  骗子又一步步以评估还款能力,要刷流水等等花招引着马先生前前后后转走8万多元。

  这种骗术的底层逻辑也如《我们为何会受骗》一书中提到的“请君入瓮”原理一样。骗子会采用“登门槛”的策略,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同意了一项较小的要求,那么这个人就会更愿意同意而非拒绝一个较大的要求。逐步递增,富于耐心,精于设计。

  一切说服策略都可以归为两种类型:第一种是阿尔法型,目的是增加某事物的吸引力;第二种是伽马型,目的是减弱某事物的不利因素。

  欺诈游戏中骗子设下的圈套,就是对阿尔法和伽马策略的混合运用,心理学上称为“接近—回避说服模型”:要劝某人接受某事物,就要创造理由让他想接近它,并减少一切让他想回避它的理由。

  骗子的确是很古老的行当,骗子的核心根本原则就是操控他人的信任。这四种骗术在当时都坑惨过无数人,看当今社会那些骗术其实也都是早年间骗术的迭代升级。

  江湖上的骗术往往是一环扣一环的连环骗局,列位看官,千万别贪心,贪心必上当。

  那些实施诈骗的人无非就为了“利”字,有句话说的好,“眼睛是黑的,心是红的,一旦眼睛红了,心就变黑了”。

  那些黑心的诈骗犯害的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但毕竟人在做,天在看,既然身在江湖,就必须要知道江湖上还有句话叫: